close

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麼不同?


   常聽說「寧在大廟睡覺,不在小廟辦道」,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於集體修行
,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,更是大不相同。
   個人修行,應該是在已經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後,而且也要知道
如何來解決修行過程中,所發生的身心及知見上的疑難和困擾等問題,否則不但無
法得益,相反地很可能受害。特別是修行禪定,精進勇猛的話,會有種種的禪病和
魔障發生。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變化,所以,初學的人,不宜單獨修行。
   集體修行,縱然沒有明師指導,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顧,互相糾正,只要知
見正確,不會發生太大問題。
   再說,個人修行很容易成為冷熱不均,忽而勇猛精進,忽而懈怠放逸,乃因為
無人約束,也沒有大眾的生活規則。勇猛過火,會引來身心疲憊而產生禪病,懈怠
放逸更會使人放棄修持,退失道心。如果經過幾度的冷冷熱熱之後,便會對於修行
退失信心。若在團體中修行,由於共同生活的制約,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,會使人
逐步前進,所以,比較安全。
   從心力而言,個人的心力是極其有限的,初初修行的人,也無法造成修持道場
的氣氛,如果能結合多人共同修行,以同樣的方式,相同的目標,共同的心態,同
樣的作息時間共修,就會形成修行道場的氣氛,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,就會
使得全體導入正軌。如果,多半人處於正常狀態,此種心力的共嗚、共感,就會使
得每一個人得到全體修行者的全部力量,十個人參加,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十個人
的力量,一百人參加,每一個人也可能得到一百個人的力量,所以,佛教贊成以集
體的修行為初學者的常規。
   縱然是修行已久的人,偶爾能夠參與集體修行,也是有益的事,所以,當釋迦
牟尼佛在世的時侯,常有弟子一千多人,追隨佛陀過僧團的生活,在中國佛教史上
,不論那一宗派,人才輩出之時,多是由於集體修行產生。例如:禪宗的四祖道信
、五祖弘忍、六祖惠能,以及馬祖道一、百丈懷海等諸大師,其門下無不龍象輩出
,而他們都是集合了四、五百人,上千人等的大僧團。因此,將禪宗的寺院稱為大
海叢林,大海是龍蛇混雜,魚鱉居中,但是不容腐屍。修行者的根器,雖有大小、
利鈍之不等,如果腐敗了,反常了,就會被海水棄之於外。叢林之中,林木雖有大
小、粗細,但是無不挺拔向上,否則就接受不到雨露、陽光,就會自然地被淘汰。
    由此可見,單獨地專精修行,不是初學者所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08ko 的頭像
    ch08ko

    淨心軒

    ch08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